1.0x
概述
去风险化(De-risking)是指国家、地区或企业通过分散供应来源、加强本土产业能力、提升技术自主权、健全法规体系等手段,减少对某一特定国家或供应链的依赖,从而降低地缘政治、经济或安全风险。这一概念近年在全球经济治理、国际关系以及产业政策中广泛应用,特别是在欧美和中国产业与技术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备受关注。
背景与起源
去风险化的兴起与各国经济互依程度的加深密切相关。全球化进程加速了跨国供应链的形成,但也带来了对关键原材料、制成品和技术的高度依赖,暴露出经济体在面对政策、战争、自然灾害等外部冲击时的脆弱性。近年,因地缘政治紧张、贸易冲突、公共卫生事件(如新冠疫情)等因素,越来越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过度依赖外国供应商、特别是对华依存的问题。
主要措施
- 供应链多元化:通过寻找和发展新的贸易伙伴,减少对单一国家的重要依赖。
- 本土化和回迁(Reshoring):鼓励关键产业和制造业在国内落地,增强本土生产能力。
- 战略储备:建立重要物资(如医药、能源、稀有金属等)储备机制,以备不时之需。
- 法规与标准:制定和完善本地标准,提高市场准入门槛,推动本土创新。
关键领域
去风险化通常聚焦于半导体、医药与生物技术、能源、化工以及高端制造等战略性产业。欧盟、美国、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尤为重视这些领域的自主可控。
挑战与争议
去风险化虽可增强自主性,但也可能导致成本上升、创新放缓及全球经济效率降低。部分批评者认为,过度去风险化可能演变为“去全球化”,“经济安全”被滥用还可能引发新的贸易壁垒和国际紧张局势。
未来展望
随着地缘政治格局与科技竞赛趋于复杂,去风险化预计将持续影响全球经济与产业政策,各国将寻求在开放合作与安全自主之间取得平衡。
Comments
No comments yet. Be the first to comment!